身背单兵综合保障系统的士兵。
本报呼和浩特7月22日电
记者郭建跃、邹维荣报道:大漠戈壁,烈日当空,数百名身背新型单兵综合保障系统的北京军区某师官兵正在进行一场攻防对抗演练。据介绍,由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研制的这套系统,配备了电子伤票、微型净水器等用具,适用于陆、海、空、第二炮兵等军兵种的地面作战部队,可以让单兵野战生存能力倍增。
“功能全、重量轻,披挂简单、脱卸方便,符合实战要求。”演练结束,迎面走来的某团一营二连班长孙守雷欣喜地对记者说,这套系统由单兵战斗综合保障系统和单兵生活综合保障系统两部分组成,具有防卫防护、自救互救、饮食饮水、宿营等功能,全重仅15公斤。
“以往,携带战斗装具一般采用‘分件单挂’方式,将枪支、弹药、水壶、挎包、雨具、防毒面具、子弹袋等装备物品统统挂在身上,不仅沉重,携带时也很麻烦。”现场一位部队领导感慨地说。
如今,这套新型单兵综合保障系统在设计理念上突出人性化,增强了装备的实用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方便官兵遂行作战任务和长途行军。记者背上系统亲身体验,携带上枪弹后并不感觉笨重,设计科学的背带将重力均匀地分布在肩、腰、腹等部位,让人能够轻松自如地完成蹲下、起立、转身、行走、小跑、弹跳等各种动作。
“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单兵装备的携带量,使每名士兵成为一个依托自我保障、能够独立生存的小作战保障单元,大大提高了单兵野战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机动能力和作战效能。”北京军区联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杨柳青介绍说,这套系统采用标准化接口和模块化组合的方式,能与现行的武器装备专用携行具相兼容,官兵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像“拼积木”一样携配相应的装备模块,快速组成单兵系统,遂行相应的作战任务。
据总后勤部司令部科装局领导介绍,为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箱组化的野战生活保障装备、车载方舱化的野战医疗救护装备等一批现代化后勤保障系统,将陆续列装部队。
新闻延伸
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战士身上仅佩戴米袋、子弹袋和手榴弹袋,子弹袋又兼作腰带束在腰间,背上背着薄薄的棉被。解放战争时期,每个战士都有一条帆布腰带,增发了白毛巾、挂包和水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战士胸前增加了牛皮弹匣袋,军需品的数量、重量都有较大增长,采用“单件分挂”的携行方式,一名战斗员仅能携带10余件装备物资,机动、持续作战和生存能力明显不足。
后来,随着我军后勤建设发展进步,水壶、三防用具、雨衣等配备品越来越多,战士全副武装时身上的带子密密麻麻,“单件分挂”的携行方式已成为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瓶颈。
目前,我军单兵装备物资已发展到30余种,绳捆带绑的“单件分挂”携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后勤装备的发展变化。由此,新型单兵综合保障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集成了防卫防护、自救互救、饮食饮水、宿营等功能,设计时突出人性化特点,使携行变得轻松便捷,大大提高了单兵野战生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