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1|||
重返北大荒(三)
——数十年后“回家”
四合院的闲人
重回老连队
清早,在小李(曾任十九队队长)的帮助下,我们一行人向百里之外的老连队驶去。十九连——一个魂牵梦绕、无数次梦中出现、留下青春岁月甚至爱情的地方。我们还有一个心愿:为一位上海知青扫墓。
在《八五一一农场志》(1996年版)可以查到:“十九队1969年始建于中毛营,1972年八五七场工副业队并入,迁至大主河南,完达山北麓,东距宝密公路大主桥五公里。”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去的十九连,而在中毛营创业的那个连队已被一个水库淹没。
据介绍,这个水库是上世纪40年代,一位日本女士设计的。几十年过去了,图纸从日本带到农场,并成功建造了一个新水库(杨树河水库?)截流了三条河流其中有绕力河,水库灌溉下游大面积的稻田,创造着良好的经济效益。
——车出现故障,幸好很快修好
十九连——今天的十九队在三十多年后,竟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原来的大宿舍
——和小武合影
——扫墓途中
被青纱帐围绕着的大约有三十多户人家,房屋比以前更旧,看上去不十分舒适。当年我们的大宿舍房顶已经歪斜,但还住着几户人家,他们用不解地眼光看着我们。是啊,这个破旧的地方还有什么可留恋呢?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从北京来呢?我们锲而不舍地寻找自己曾经住过的宿舍、食堂、场院、仓库甚至厕所。我们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探望,不久这里的职工家属将全部搬迁。
屋前屋后大堆的劈柴、存放粮食的板房、还有简易的牛棚、成群鸡鸭,纵横交错的土路,在湛蓝的天空下,弥漫着牛粪和泥土的味道,大家分散着找自己认识的老职工。在一家用木栅栏圈着的门口,我们遇到一位妇女,她主动问:“你们从北京来的吗?”“是啊!”“等一下,我姑姑在家呢,我去找她。”
很快一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妇女走出来,有人立即喊出她的名字小武。就这样见到了第一位十九连的老职工,有一种很强的亲密感在我们中间流动。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有人提到汪见敏,短暂的沉默后,满头白发的小武说:我知道他的墓,走吧,咱们一起去。
随后我们的车向南山坡开去,在一条很不起眼的小路下车,穿行在大片墨绿色的大豆地,在一道道田垄中蹒跚,近午的阳光让天边泛着蓝白色的光,大朵白云孤独地飘浮着,我们走进一片红松林,立即感觉光线暗淡,眼前就是汪见敏墓。
墓碑大约一米高,用水泥铸造。上面写着:上海支边青年 汪见敏同志之墓 一九七六年四月十六日。 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侵蚀,碑已有损坏。我们找到破损的碑块,尽可能地修复,并找到一些松枝和野花放在碑旁。
大家站在墓前,为汪见敏——一位永远定格在二十四岁、早逝的上海青年三鞠躬。告诉他,我们代表十九连的知青看望他来了,大家都很好,请安息吧。
——修复墓碑:好兄弟,我们看你来了。
生活就是这样,逝去的无法追回,若干年后,也许记不起这片红松林在哪?更难找到孤独的他。
但十九连的知青们会时时想起他——一个聪明乐观和对生命的不懈追求的人。
远处,完达山下的水库晶莹剔透,大片的庄稼茂盛茁壮,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小李指着不远处的玉米地说,那是他租种的400亩地。如今管理大田完全机械化,从播种——除草——施肥——收获——入库,不出几天就完成。十九队搬走后,坐公交车或者开车来管理土地也是可行的。
想起多年前我们用手掰玉米,人工割麦子黄豆,用康拜因脱谷的辛劳……,比较今天的科技进步,真是让人开怀啊!
ojx111:
到奇怪, 三十多年后十九队还是没什么变化. Why?
bl_518: 非常感人的诗篇~~~您用了不起的文字功夫那么清晰的记录了那段难忘的经历,那般的留恋和怀念,令人感慨万千~~~祝您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
RidgeWalker: “而在中毛营创业的那个连队已被一个水库淹没”?
是说那个连队的老营地被淹没了吧?怪吓人的
有时候苦难也是心灵的归宿,永远的重心。 ...
四合院的闲人: 热泪盈眶!谢谢理解!
Powered by Discuz! X2.5